登高教案板书设计_登高教案 独家焦点
1、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关登高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2、 教学目标:
3、 反复诵读诗歌,领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资料图)
4、 赏析诗歌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5、 体会杜诗蕴含的深沉忧思。
6、 教学重点:
7、 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赏析该诗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8、 教学难点:
9、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忧思。
10、 教学课时:
11、 1课时
12、 教学过程
13、 一、导入师
14、 有人对唐诗中出现出现最多的季节、词语、颜色、场景、情感等词进行过统计,分别是秋、不(无)、白、江边、孤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歌《登高》涵盖了以上所有因素。古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也非常高。明代胡应麟《诗薮》:“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这首诗好在哪里?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登高》。
15、 师:学习诗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
16、 生:学生齐读师:学习诗歌讲求知人论世。首先我们来了解诗人杜甫。同学们对杜甫可以说耳熟能详了,并且课下做了课前导学案,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填空。
17、 生:学生填空,齐答。
18、 二、整体感知
19、 初读,读准节奏师:请同学们出声自由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读音和节奏。
20、 生: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师:指明学生来读,读时注意读音和节奏。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其是否存在读音和节奏上的错误。
21、 生:学生纠正读音或节奏。
22、 师:教师正音并明确节奏。同学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和写法:渚(zhǔ),“潦“为多音字,潦(liáo)倒,潦(lǎo)水。同时注意“鬓”的写法,由髟加宾组成,为形声字。
23、 节奏方面,七言诗一般有四个节拍,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不可以单看句式,要联系意义的表达。
24、 师:请同学们齐读该诗,读准字音和节奏。
25、 生:齐读
26、 师:请同学们默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提出疑难词句,小组讨论解决。
27、 生:该诗主要写了作者登高时的所见所感。重点疑难词有:回:回旋萧萧:模拟草木摇落的声音百年:借指晚年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繁霜鬓:像厚重白霜似的鬓发。
28、 师:大家再听一遍范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情感美。
29、 再读,读出情感
30、 师:听完范读以后,大家能否用诗中的一个字或词,概括本首诗的感情基调?
31、 生:悲师:因为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悲的,所以大家读时语气要缓慢、沉重,大家以缓慢沉重的语气齐读一遍诗歌,读出“悲”的感情。
32、 三、文本赏析
33、 品读,读准诗情师:听完大家的朗读,老师认为同学们读的感情并不到位,原因在于大家并没有深入理会作者的悲情。下面我们就深入杜甫内心,感悟其心中深沉的悲慨。
34、 师:《登高》这首诗写了作者登高时的所见所感,前两联为所见,后两联为所感。后两联直接抒发作者内心的悲慨。请同学们思考后两联写了作者的几种悲,你从那些字或词中读出的?在思考的同时,注意圈点勾画做批注。(学生思考3-5分钟,同时多媒体呈现杜甫生平及此诗的创作背景,以便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人情感。)
35、 师:请大家根据下面例子仿写,对诗人的悲进行总结概括,“诗人悲在重阳节登高,倍感思亲”。
36、 生:诗人悲在百年多病,年老又身缠重病。
37、 生:诗人悲在独登台,倍感凄凉。
38、 生:诗人悲在万里常作客,客居他乡,浓重的漂泊孤苦之感。
39、 师: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点58岁去世为止,十一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漂泊在外的第八个年头了,所以一个“常”字倍显漂泊流浪之悲感。……
40、 师:诗人还悲在艰难苦恨。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一是指个人的艰难,生活困顿、壮志难酬:诗人遭受物质上和精神上双重打击。二是国事艰难,连年的战争,国家一片混乱,黎民百姓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苦恨是指极度的悔恨,悔恨自己年事已高,无法挽救国家危难,壮志难酬,情感抒发达到了高潮。
41、 师总结:个人的多病、羁旅的艰辛、壮志的未酬、时代的苦难共同构成作者的悲慨,情感愈加低沉,尾联更是一字一顿,形成了情感抒发的堵塞之感,这就是老杜沉郁顿挫的诗风。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42、 师:用缓慢、沉重的语气读出这种为己为国的愁苦忧闷之情。
43、 生:齐读。
44、 师:把握了诗人的情感之后,同学们感情更加饱满,读出了诗歌的沉重悲慨之情,很不错。
45、 赏读——缘景明情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以悲情看到的景物会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朗读前两联,找出作者写了哪些景,这些景分别传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小组探究合作。
46、 生:风急: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急风凛冽,诗人内心更加悲凉。天高: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47、 师:正所谓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48、 生:猿啸哀,猿猴的叫声凄厉悲惨,更加重了诗人的悲哀之情。师:诗人当时身处夔州,境内巫峡的猿啼以凄惨闻世,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悲哀之情可见一斑。
49、 生:渚清沙白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50、 生:萧萧,树叶纷纷落下,自然界已进入了秋天,诗人也是年事已高,由此感受到生命的短暂。
51、 生:长江滚滚显示出历史和时间的悠久。
52、 师:短暂的生命面对永恒的长江,诗人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
53、 师:前两联通过诗人登高所见,将情蕴含在景物之中,营造了一种广阔雄浑、沉郁而悲凉的意境,传达出悲秋之情、壮志未酬之感。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54、 生:情景交融。师:再把这四句齐读一遍,加深对意象的理解,领悟景中之情。注意重读和语气。
55、 生:齐读后两联。
56、 师:同学们对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有了进一步的掌握,我们能否把这首诗读的更好呢?
57、 生:齐读
58、 师:这次同学们的语调更低沉哀婉、情感更加悲慨,看来已经把握了《登高》的内涵。
59、 总结:《登高》一诗写作者登高所见所感,后两联直接抒情,前两联写景,因作者以悲慨之心境观物,所以景物都染上作者的主观情绪,景中含情。达到了情与景的完美融合,整首诗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抒发了对自身和国家命运的悲慨之情。
60、 四、拓展延伸
61、 任务三:
62、 梳理杜甫晚年漂泊时期创作的有关登高的作品,找出其共同点,思考其带给我们的价值和启示。明确:
63、 766夔州《阁夜》
64、 767夔州《登高》
65、 767岳阳《登岳阳楼》
66、 769湘阴《登白马潭》
67、 769长沙《楼上》
68、 共同点:自身处境艰难,仍不忘国家和百姓。忧国忧民。启示:古人云:“无事莫登高”,登高会触及诗人内心的伤痛,晚年漂泊生活中,杜甫屡屡登高,站在时空的高处,倍感自身的渺小与虚弱,感伤时事的艰难和民生的苦难,在登高诗中展现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担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种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正是我们当代青年所应具有的品格。我们要学习杜甫的这种品格,勇担时代重任,争做有为青年。
69、 五、课堂检测背诵《登高》
70、 六、作业
71、 熟背并默写全诗。
72、 完成巩固案习题。
73、 评测练习
74、 一、情境性默写
75、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从高处着笔写夔州的特定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飘泊无定的悲苦生涯。
76、 (2)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77、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俯仰结合,动静相映,声色并茂,对仗工整,字字精当,堪为典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4)杜甫在《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用了六个意象,写出了夔州秋天萧瑟的景色。
78、 (5)在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环境描写,以猿与鸟的活动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无限悲凉。(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6)《登高》一诗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悲凉而又壮阔的景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9、 (7)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这两方面写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声音哀怨凄惨,色彩冷艳清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80、 (8)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描绘出有声有色、动静兼具的秋江图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81、 (9)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 (10)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3、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84、 岁暮
85、 ①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86、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87、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88、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89、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做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90、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91、 A、首联交待诗人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发生战事的消息,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境。
92、 B、颔联一个“犯”字,一个“动”字,写出了诗人听到外敌入侵后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诗人心系国家百姓的那份真挚情感跃然纸上。
93、 C、颈联“朝廷谁请缨”一句,是杜甫对当时那些贪禄恋位、庸懦无能的文武大臣的讽刺和责问,表现了他深深的失望和愤怒。
94、 D、尾联先来一个设问句:“济时敢爱死?”点明心境,接着以“寂寞壮心惊”收束全诗,“寂寞”二字,旨在表现诗人此时独自客居阆州,孤单寂寞之情。
95、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96、 【学情分析】
97、 这首诗是高一学生即将学习的一篇课文,他们刚从初中升入高中,过去的学习更偏于感性片段,未形成系统的知识和学习方法。高一学生注意力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记忆以有意记忆为主,能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能够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思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往往会以偏概全。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广泛,充满了青春的热情。教师需利用这些特点,让学生理解诗歌,体验诗情,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98、 一、教学目标
99、 了解写作背景,学会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100、 分析文中的意象,学会意象分析的赏析方法。
101、 朗读品味诗歌,着重理解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和抱负无成的怅恨。
102、 品味杜诗借景抒情的手法、音韵美的特点和沉郁顿挫的整体风格。
103、 二、教学重点
104、 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引导学生以分析诗句为突破口,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诗意之丰、诗情之深。
105、 读懂这首诗,把握律诗的特点。
106、 三、教学难点
107、 全面把握这首律诗的丰富意象、深远意境、深沉情感。
108、 四、教学工具
109、 课件。
110、 五、教学方式
111、 讲授式、诵读式、提问式。
112、 六、教学课时
113、 1课时。
114、 七、文本分析
115、 诗歌背景: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夔州位于河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登高》就是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767年的秋天。“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隙而起,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诗人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排遣郁闷,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给他增添了悲哀。国家动荡、家道艰辛、个人多病、壮志未酬、好友离世(李白、高适、严武)的痛苦一时全涌上心头,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116、 《登高》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阔的河秋景图,抒发了诗人对时世艰难、国事衰微的忧虑及对自己暮年多病、沦落不振的感慨。诗中写到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河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诗人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人到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时世艰难,生活困苦,诗人常恨,鬓如霜白;浊酒消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和抱负无成的怅恨,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117、 八、教学过程
118、 (一)材料准备
119、 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120、 (1)抓住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121、 (2)领会诗人通过写景所表达的感情。
122、 (3)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123、 作者简介
124、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剑南节度使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他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等诗人往来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长达十年,却进取无门。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759年,他弃官西行,曾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定居成都浣花溪畔。768年,携家出峡,漂泊湘、鄂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十年长安的困守和长期的流离失所的生活,使杜甫深入接触到了人民的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情绪。所以,他的诗歌广阔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其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代表作有“三吏”“三别”。著有《杜工部集》。
125、 (二)导入
126、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杜甫的一首律诗《登高》。学习之前,先把这首诗朗读一遍,读的过程中注意几个字的读音。猿啸、渚清、霜鬓(长在脸两侧耳朵前面的头发)、潦倒、浊酒。大家看到第一个注释,这首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127、 (三)走进课文
128、 解题
129、 (1)问:大家知不知道重阳节是哪一天?
130、 明确: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那一天,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古代认为九是阳数,重九也叫“重阳”。因为这一天有登高的习俗,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131、 (2)杜甫在重阳节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只好独自登高。登高,看见眼前的景象,有感而发,就写下了这首诗。
132、 知人论世
133、 (1)问:大家了解作者杜甫吗?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
134、 明确: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剑南节度使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广阔地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著有《杜工部集》。(这些文学常识在选择题中容易出现)
135、 杜甫前半生怀才不遇,后半生漂泊流浪。这首诗就作于他流落夔州期间,夔州就是现在的重庆奉节县。(谈谈夔州)
136、 朗读
137、 杜甫一生坎坷,他漂泊期间作下的诗,必定有浓厚的情感。我们再来朗读一遍,尽量读出感觉来。
138、 鉴赏品味
139、 (1)《登高》这首诗,各联分别写什么?
140、 明确:首联、颔联写景,颈联、尾联抒情。
141、 (2)写了哪些景物,诗人分别用了什么词描写?
142、 明确:这首诗首联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颔联写了两种景物:落木、河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无边、萧萧、不尽、滚滚”来描写。
143、 (3)诗歌中的景物被用来寄托主观情思而称为意象,那么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强调表达效果)
144、 ①风急──秋天的急风凛冽。
145、 我们学过的诗词有很多写到风的,比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潜入夜”得悄悄的,细无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和煦温暖,让万物复苏。
146、 问:而秋风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
147、 明确:萧瑟、凄冷、凛冽。
148、 “风急”表示风刚烈、强劲而有力,富有动态,更渲染了一种萧瑟的氛围。试想一下,如果换成“风大”,似乎就没有这种效果。
149、 ②天高──形容天高阔远。
150、 如果是我们的同学站在那里,在茫茫天地间,会觉得自己特别的渺小而孤单。如果说风是动景,天就是静景了。
151、 ③猿啸哀──猿的啼叫是哀伤的。
152、 同学们去过三峡吗?听过猿猴的叫声吗?那是一种类似婴儿哭泣的声音,非常哀伤。咱们初中学过郦道元的《三峡》:“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听到猿叫便落泪沾湿了衣裳。杜甫听到猿啼,也觉得悲哀。这个哀字,奠定了感情基调。猿啼,这是从声音方面来写的。
153、 ④渚清沙白——“清”“白”两种色彩。
154、 问:从色调上来看是冷色调还是暖色调?
155、 明确:冷色调。
156、 问:该色调给人的感觉是兴奋欢快的,还是冷清寂寥的?
157、 明确:冷清寂寥凄凉的感觉。我们过年的时候,特别是北方,要剪窗花、贴春联。用的是什么颜色的纸呢?(红色)想象一下,如果换成黑色和白色,喜庆的感觉会顿失。
158、 ⑤鸟飞回──鸟儿飞舞盘旋。
159、 问:这只鸟为何要盘旋呢?
160、 明确:可能找不到食物,可能是找不到家,可能是与鸟群失散了。总之,它是一只彷徨、孤独失意的鸟。这是动态的景象。
161、 ⑥落木──绵延万里,广阔无边,萧萧而落。
162、 ⑦河──没有尽头,汹涌奔腾。尽显壮阔苍茫之感,是动景。
163、 落木和河形成了一组对比。叶枯而落,生命易逝,形容人的生命短暂;河不尽,宇宙无穷,更反衬出生命的短暂。
164、 (4)大家有没有从这些景物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这里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165、 明确:
166、 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抒情是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诗歌的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蜀道难》开头,“噫吁嚱,危乎高哉!”就是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属于间接抒情。这里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地刻画景物,构成一整幅生动的画面。
167、 风急天高,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小渚,白白沙岸,鸟儿在低空回翔;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河,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诗人面对这样一幅景象,感叹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才是尽头?生命苦短,自己壮志难酬。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55岁,也就是他去世的前三年,何其悲哀呀。
168、 补充材料:
169、 诗人24岁考科举没考上,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等诗人往来酬唱。34岁开始住在长安,长达十年,但是进取无门。在唐朝想做官,除了考科举,还可以写文章打响自己的名声,受达官贵人的赏识而被引荐入朝。李白就是常跟官员来往,吟诗喝酒,提高了知名度,被玄宗召入朝廷。杜甫就没这样的运气,当时的宰相李林甫最痛恨文人和艺术家,因为这些人会任意批评朝政,对他们不利。几次使坏,阻碍优秀文人入朝。杜甫就是其中一个受害者。玄宗晚年昏庸,受李林甫的蒙蔽,很多事都不知道。
170、 安史乱起,诗人被叛军所俘,获救后做过官,之后又被贬。杜甫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我不干了”,弃官不做,流亡颠沛,进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后来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58岁的时候结束了孤苦、漂泊的生活,病死于赴郴(chēn)州途中。
171、 朗读
172、 (1)大家把前两联再读一遍。
173、 (2)范读与朗读。
174、 开头我们说了,这是一首律诗。《登高》全诗运用对仗(对偶),比如,“风急天高”对“渚清沙白”,“猿啸哀”对“鸟飞回”,“无边”对“不尽”……读起来富有节奏感。而且首联第一句强劲有力,要读得高亢激昂,第二句回环婉转。颔联的“无边落木”和“不尽河”要一气读出,体现无边无际之感。师范读后学生朗读。
175、 把握感情
176、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颈联、尾联。(结合注释)
177、 明确:诗人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到了晚年,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国家动荡、生活困苦,厚重的鬓发霜白;浊酒消忧,却因衰颓、多病需要停杯戒酒。
178、 (2)我们已经知道,颈联、尾联抒情。大家找到了哪些带有感情色彩的关键词?
179、 明确:“悲、常、多、独、艰难、苦恨、潦倒”。(合理即可)
180、 (3)从这些关键词,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情感?结合前两联的分析和诗歌背景来思考。
181、 明确:这两联或者说整首诗的感情全集中在这个“悲”字上。为了更好的理解,我们看到“研讨与练习”第三大题:宋代罗大经指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来?
182、 明确:罗大经指出诗中“八意”,即八大可悲。我们知道它可悲,但不知道竟有八大可悲之处,我们一起来数数。离家万里,一可悲;时逢萧瑟的秋天,二可悲;他乡作客,三可悲;常年他乡作客,四可悲;年已迟暮,一事无成,五可悲;百病缠身,六可悲;亲朋亡散,无人作伴,七可悲;登高远望,徒惹忧愁,八可悲。“万里”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上把“悲”无限地延伸开来。
183、 国家动荡,家破人亡,极度痛心遗憾。“苦”是很、极的意思,“恨”不是仇恨,是遗憾的意思。愁得两鬓都是厚重的白发。诗人衰退失意,百病缠身,才不得不戒了酒。
184、 问:为何是“新停”,而不早早戒酒?(病多并非一日爆发,何不为了健康早点戒酒?)
185、 明确:借酒消愁,有太多的悲哀需要消解,怎戒得了酒。
186、 “浊酒”是未经过滤的酒,口感不如清酒,档次比较低。更衬托出杜甫凄凉的晚景。“艰难”“苦恨”又“潦倒”,这几个词连用,仿佛是诗人的惆怅无法一次说清,连连感叹才能表达出无限的凄苦,真是悲到了极点。
187、 反复朗读
188、 (1)有感情地把颈联和尾联朗读一遍。
189、 (2)师范读。
190、 “悲”“常”“病”“独”这些带有强烈感情的字要重读以示沉重。尾联要慢读,读出自怜的悲哀。
191、 小结
192、 本来为了过重阳节,兴意盎然地登高望远,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愁。“悲”字是全诗的诗眼。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首诗里,有时候会有一句非常关键的话或关键字,联系全篇脉络或揭示主旨,这就是诗眼。这首诗处处都在体现着“悲”。
193、 这首诗首联、颔联写景,颈联、尾联直接抒情。百感交集的心情尽展无遗,国运衰微、壮志难酬、漂泊无依,含无限深沉、凄凉意于言外。
194、 诵读
195、 这首诗很短。学到现在,我相信很多同学已经能背诵了。我们把书合上,试着背一遍。
196、 九、课后作业
197、 背诵《登高》。
198、 完成练习册上《杜甫诗三首》一课的习题。
199、 一、导入
200、 考查格律诗文学常识。
201、 检查《使至塞上》的背诵情况。
202、 二、作者与背景简介
203、 作者介绍:
204、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检校工部员外郎,而又被称做杜工部。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诗圣”。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落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205、 杜甫一生潦倒,“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但死后受到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不过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学的范围。
206、 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机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207、 这首诗就是56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208、 三、朗读课文
209、 听范读。仿读。
210、 学生自由读。
211、 全体学生齐读诗歌。
212、 四、理顺诗意
213、 结合注释,试译诗歌。
214、 交流难点,理顺诗意。
215、 参考:
216、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217、 五、整体感知
218、 本诗诗眼为哪一字?
219、 明确:悲。
220、 六、研读诗歌
221、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222、 首联写了几种景物?诗人借助这些景物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223、 明确:诗人选择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等六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悲凉的画面。无穷无尽的漂泊流离失所、老病孤独的复杂情感,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
224、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25、 (1)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进行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226、 明确:
227、 落木萧萧
228、 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229、 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漂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230、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生发出壮志难酬的苦痛。
231、 (2)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使用了什么写法?
232、 明确:
233、 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长;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长,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234、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35、 (1)诗中的“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236、 明确:不同,这里的“作客”是指杜甫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现在的“做客”是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的意思。
237、 (2)“登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登台?它又蕴涵着怎样的情感?
238、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多病愁苦之情。
239、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40、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241、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困苦和仇恨,使他两鬓斑白。
242、 (2)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243、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这种忧伤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
244、 七、主旨归纳
245、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246、 八、拓展积累
247、 杜甫名句:
248、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49、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50、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51、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252、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
253、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兵车行》
254、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255、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256、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257、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258、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
259、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
260、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261、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
262、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五首》
263、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五首》
264、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
265、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
266、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267、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四首(其三)》
268、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其一)》
269、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270、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71、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272、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273、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74、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275、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276、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
277、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278、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秋兴八首(其一)》
279、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280、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281、 九、作业
282、 熟读并背诵课文。
283、 积累拓展的诗句。
284、 教学目标
285、 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86、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87、 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288、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289、 学习设想
290、 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91、 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292、 教学时数:
293、 一课时
294、 课前阅读准备
295、 杜甫的生平经历:
296、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297、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298、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涉世不深)
299、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贪腐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
300、 (忧国忧民)
301、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组诗“三吏”、“三别。”
302、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303、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304、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305、 写作背景:
306、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307、 教学步骤:
308、 一、新课导入:(投影画面)
309、 (音乐起)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310、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311、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声高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12、 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
313、 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音乐起)
314、 二、指导诵读
315、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316、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投影诵读要领)
317、 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318、 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319、 三、赏析文本
320、 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21、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322、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323、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324、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325、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326、 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327、 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28、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329、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330、 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331、 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332、 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33、 “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
334、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
335、 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36、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337、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338、 教学目标:
339、 知识与能力:
340、 了解杜甫生平及写作背景。
341、 技能与方法:
342、 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把握诗人丰富的感情。
343、 教学重点:
344、 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345、 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46、 教学难点:
347、 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348、 教学媒体:
349、 多媒体课件
350、 教学过程:
351、 一、 导入:
35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53、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354、 杜甫字子美,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生活疾苦。
355、 背景:
356、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居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写这首诗时作者已经55岁了,漂泊了第八个年头,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国运的艰难,身
357、 世的悲苦,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 ;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这些都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358、 三、 朗读诗歌
359、 同学个别朗读
360、 教师范读
361、 集体朗读
362、 听朗读录音
363、 四、把握诗人丰富的情感
364、 听过录音,初步感知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诗中流露出杜甫怎样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概括。
365、 明确:悲
366、 同学融入感情朗读
367、 仔细品味感情:人们称杜甫这首诗歌是“古今七律第一”。律诗书写规律先写景后抒情,品味颈联所蕴含的感情。
368、 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竟然有八种悲,同学们踊跃回答,可以指出任意一种或几种。
369、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370、 《鹤林玉露》 明确:
371、 (1)“万里”: 联系课下注释,指离家万里。很远的地方,诗人作此诗地点
372、 在夔州,他把长安当做自己的家乡,远离家乡在外漂泊。第一层悲,远隔万里之悲。
373、 (2)“秋”:古诗伤春悲秋的主题,一片萧索之景,可联想到人的暮年。
374、 (3)“作客”:和现在的“做客”是否相同?
375、 不同。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在外漂泊,当时杜甫正是漂泊西南的时期。
376、 (4)“常作客”:长期的漂泊在外,羁旅之久。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作客是客居他乡,漂泊在外因为当时杜甫正是漂泊西南的时期。所以如果你到朋友家去做客远隔万里可能还不那么悲,但如果你是长期的漂泊在外,那这个悲就很大了。
377、 (5)“百年”:联系课下注释,指到了晚年。
378、 (6)“多病”:杜甫疾病缠身。
379、 (7) “独登台”:重阳节登高,只身一人没有亲朋。联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80、 (8)“台”: 高迥处也。高和感情有什么关系?
381、 联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它能够感受到宇宙时空是那么的宽广,而我渺小的孤独的一个人在这样大的一种时空当中,更突显落寞和孤寂。
382、 品味尾联所蕴含的感情
383、 (1)“艰难苦恨繁霜鬓”: 既指杜甫个人的命运又指国家的命运,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联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具有博大的胸怀。
384、 (2)“潦倒新停浊酒杯”:古人认为酒能浇愁,无奈多病连酒也不能喝了。这种忧愁怎么排解呢?
385、 融入感情,同学再读颈联和尾联,指导朗读颈联是他的身世之苦,读“万里”的时候就要想象出浩淼的感觉,巨大的空间感。“悲秋”重点突出悲字,这是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常作客”突出“常”。
386、 五、探究景物描写
387、 诗歌中的景跟情有关系吗?诗歌当中的景跟大自然的景有什么区别。找同学回答。
388、 明确:诗歌中的景蕴含了作者的感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中的景象我们叫做意象。
389、 首联写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90、 风、天、猿啸、渚、沙、鸟
391、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身体冷,心里冷。
392、 高天:高远的天空下感觉人很渺小。
393、 猿啸哀:叫声非常悲凉。
394、 飞鸟: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395、 颔联写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96、 落木:中国古人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生命的陨落之感,韶光易逝。 不尽长江:时间的永恒之感。
397、 对比之下,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越显得短暂。
398、 分析意境
399、 刚才同学们说初步感觉这首诗是“悲”的,当我们整体的体会这首诗给我们的境界感的时候,你觉得你会用得很么词来表达呢?悲哀,悲沉还是其他的什么?
400、 明确:悲壮
401、 六、小结
402、 小结:作者在写景时呈现出来的是一种萧瑟、凄凉、开阔的景象,而他所表达的感情有羁旅愁,有身世苦,同时还有非常高远的家国忧。景象与感情融合到一起就是这首诗的意境“悲壮”。
403、 七、集体背诵本诗
404、 八、作业
405、 背诵本诗
406、 比较阅读:《望岳》
407、 《望岳》杜甫24岁在齐鲁大地壮游时所写。早年作品和晚年的《登高》作品不同在哪里。
408、 九、板书设计
本文[高级伪原创标题]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