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中袁绍失败的3大原因 世界资讯
三国时期一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中诸多战争的时代,在这一阶段,曾经发生过许多次影响巨大的战役,其中官渡之战就是比较重要的一场战役,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战胜了袁绍,袁绍在人数上本来有巨大的胜算,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失败了,而造成袁绍失败的原因也是有很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
没有借助天子的作用。
【资料图】
在东汉末年,国家的权力中心已经衰落,当时的汉朝的统治者已经成为了名存实亡的存在,但是由于当时社会对于尊卑贵贱以及统治者十分信奉,国家的统治需要名正言顺,因此汉献帝虽然当时已经没有了统治国家的实际权力,但是他却依然能够称帝,坐稳国家最高统治者的位置。
当时董卓进行叛乱的时候,同样的也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包括后来的曹操,同样也是如此。其实在曹操迎接汉献帝之前,袁绍原本是有机会先去迎接汉献帝的,当时袁绍的许多大臣也认为应该将汉献帝接回,沮授曾经劝袁绍说:“今迎朝廷,于义为得,于时为宜。”以汉献帝的名义管理国家,能够更加让百姓信服,也给了地域争夺的战争一个最为名正言顺的理由。
但是袁绍却并没有听从他们的,因此相比较名正言顺来说,袁绍更加在意的是,将汉献帝迎回到他们一方,那么就会使得本国出现了比他更高层级的领导人,他对于国家的领导权就需要受到别人的束缚,急切想要追求更高权力的袁绍,限制住了自己的眼界,并没有从长远的角度处罚,也没有能够更好地审时度势,最终失去了这一方面的优势,也就失去了很大一部分人的支持,也就更加得不到倒是信奉刘氏天下的百姓的拥护和爱戴,这也是袁绍咋官渡之战中,重要的政治方面的失误。
袁绍军队的战斗力较为薄弱。
在当时天下三分的状况下,魏国、蜀国和吴国之间的战争是避无可避的。虽然当时袁绍的军队在数量方面是远远的胜过于曹操军队的,但是从战斗力方面来说,袁绍的军队是比不上曹操的军队的。其实在袁绍要与曹操进行战争之前,袁绍的大臣沮授就提出了反对的意见,因为沮授认为,吴国军队常年的征战,军事力量已经有所衰弱,百姓们受到战争的破坏也十分巨大,国家的粮食仓储也已经剩余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应该要做的是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恢复国家的正常生产秩序。
同时,由于汉献帝当时已经被曹操的军队接走了,此时的曹操以名义上守护刘氏的天下更为名正言顺,这时袁绍的军队如果与曹操进行战争,就显得更加的师出无名,造反之心太过明显。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袁绍的军队必须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军队实力,同时寻求合适的时机,确保出战的理由能够更加的名正言顺,才有可能获得战争的成功。然而袁绍作为吴国的军事统帅,自他在治理国家的军事才能方面比较欠缺。
他急于求成,觉得自己的军队数量远远的多于曹操的军队数量,就盲目的自信,认为自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同时袁绍为了更快地将国家统一,掌握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因此他希望能够通过快速的战争实现他的愿望。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袁绍也并没有听取相关人们的正确意见,只是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军事上的策略失误,造成了袁绍在安排军队的对战过程中,处处暴露了军队的不足,让曹操的军队有机可乘,实现了曹操在官渡之战种以少胜多的壮举。
袁绍本人心胸较为狭窄。
作为一个诸侯的统领者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自身有着多大的治国才能和军事才能或者政治思想,而是要能够做到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求教,正如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所说,他之所以能够战胜项羽,成为最高的统治者,最重要的是因为他知人善用,他能够精确的任用具有国家治理才能和军事才能的人才,这是刘邦最终胜利的主要法宝。
与袁绍进行战争的曹操同样也是一个知人善用的领导者,他的手下,有着许多不同方面的治国才能的人才。但是我们反观袁绍,他的手下其实也有很多有军事才能以及治国才能的人才,比如说沮授等。他们对于当时的政治见解都是十分敏感的,并且提出的相关决策经过实践的检验也都是正确的。
袁绍对于这些人,虽然表面上一直在任用他们,让他们一直身居高位,但是实际上,袁绍对于他们的意见几乎没有听从过,不管你是在军事方面还是在政治方面。主要的原因的是因为,袁绍在选用人的时候,很多情况下只信任自己的亲信,对于并非自己亲信的人,袁绍通常都是不相信的,当这两方意见不同的时候,袁绍很少思考意见的对错,而是直接听从了自己的亲信,事实证明,袁绍所信任的亲信,在治国方面的能力还是相对欠缺的,他们自身并没有的长远的治国眼光,最终造成官渡之战中的种种失误,使得原本具有很大优势的袁绍只能够以失败告终。
官渡之战这场战争中,曹操能够以少量的兵力战胜袁绍的大军,并不是没有原因,袁绍最终的失败,是因为综合了很多方面的因素的错误决策所导致的,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除了自身的才能重要的之外,知人善用才是能够最终取得胜利的主要成功点。在当时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人们对于天子的信奉甚至达到了一种崇拜的地步,所以说,过于追求权力的袁绍的狭隘目光,也是注定了袁绍在统一国家的道路上不会走得太长久。袁绍最终败给了曹操,也是历史发展筛选出来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后汉书·袁绍传》,范晔《三国志·袁绍传》,陈寿